党课:树立正确政绩观,锻造一支纯度更高、成色更足、战斗力更强的纪检监察铁军

2025-09-14 16:55:39 | 阅读 : 19收藏文章

同志们:

今天我们组织这次专题党课,主题聚焦一个关乎纪检监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锻造新时代纪检监察铁军。省纪委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在政治建设上走在前列,在能力建设上技高一筹,在作风建设上更严更实,在廉洁建设上以身作则”的队伍建设要求,吹响了深化自身建设的号角。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我们这支队伍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政绩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履职尽责中的集中体现,是指引我们工作方向的“总开关”。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蚀与反腐蚀的较量更加激烈。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队伍在政绩观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深入检视、深刻剖析、坚决整改。下面,我围绕“当前存在问题、深层原因剖析、务实整改措施”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几点意见。

一、坚持刀刃向内,深刻检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政绩观存在的突出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进工作的起点。我们必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正视当前队伍中在政绩观方面存在的偏差和误区:一是重“显绩”轻“潜绩”,存在“办案至上”的片面倾向。有些同志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只有查办大案要案、处理了多少人,才叫有成绩、有分量。他们热衷于查办“轰动性”案件,却忽视了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基础性工作。对常态化运用“第一种形态”开展批评教育、谈话提醒不够重视、流于形式;对加强日常监督、堵塞制度漏洞、净化政治生态等需要久久为功的“潜绩”,投入精力不足、办法不多、韧劲不够。结果是,虽然查处了少数“害群之马”,但“前腐后继”的现象在某些领域依然存在,“好干部”蜕变为“阶下囚”的悲剧未能有效阻断。这是一种典型的急功近利思想,背离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根本方针,弱化了源头治理的综合效能。二是重“数量”轻“质量”,陷入“唯指标论”的考核误区。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评价工作时,过度看重立案数、处分人数、收缴金额等“硬指标”,甚至搞排名、下任务、定指标。这种片面的考核导向,导致部分干部在工作中偏离了“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的基本原则。为了完成所谓的“指标”,有的在办案中存在凑数、拔高处理、选择性执纪等问题;有的只满足于“查了”、“处理了”,对案件本身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统筹考虑不够,案件质量不高、程序不规范;更有甚者,查办案件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对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剖析不深不透,整改建议“隔靴搔痒”,“后半篇文章”做得不深不实,导致“查而不改、屡查屡犯”。这种追求表面光鲜的“数字政绩”,实质上是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损害了纪检监察工作的严肃性和公信力。三是重“单打独斗”轻“系统治理”,呈现“碎片化”的工作状态。有的同志习惯于就案办案、见子打子,满足于查处个别违纪违法问题,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案中透视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对案件背后反映出的权力运行失范、制度机制缺陷、政治生态污染源等问题,研究不深、挖掘不够、治理不力,未能真正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效果。在监督实践中,与其他监督主体(如审计、财政、司法、组织人事部门)的协同配合不够紧密高效,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通,力量整合、成果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影响了监督合力的形成和反腐败斗争的整体效能。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作方式,难以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四是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建设”,显现“本领恐慌”下的短视行为。面对腐败手段日益智能化、隐蔽化、复杂化的新挑战(如利用金融衍生品、数字货币、跨境交易、影子公司等实施腐败),部分干部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明显不适应,存在“本领恐慌”。然而,一些同志未能沉下心来系统学习、深入钻研党的创新理论和纪法专业知识,对金融、科技、法律等新领域知识缺乏持续学习的恒心,热衷于“快餐式”、“应景式”培训。在队伍建设上,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当前轻长远”的倾向,对年轻干部的系统培养和实践锻炼规划不足,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滞后,特别是在金融反腐、数据监察、涉外追赃等前沿领域,复合型专业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制约了队伍的长远战斗力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对“打基础、利长远”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是对纪检监察事业未来负责不够的表现。

二、深挖问题根源,精准把握政绩观偏差背后的深层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深挖思想根子、能力短板、制度缺陷和作风积弊:一是思想认识根源—政治站位不够高,宗旨意识有偏差。对纪检监察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根本属性认识不够深刻、不够到位。没有时刻牢记我们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党的肌体健康、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障党和人民事业行稳致远。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思考谋划工作,有时将纪检监察工作简单等同于一项业务工作,模糊了政治责任与业务工作的界限,导致在追求“政绩”时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两个维护”的理解和实践不够深入具体,未能完全内化为监督执纪问责的根本遵循和评判政绩的最高标准。人民立场不够牢固,未能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时未能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尺。二是能力本领根源—专业素养跟不上,驾驭能力有不足。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部分干部的知识储备、能力结构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匹配,存在明显的“本领赤字”。对现代经济、金融、科技、法律、国际规则等新知识新领域学习研究不深、掌握不够,面对新型、疑难、复杂案件时,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境。这种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一些干部在面对难以驾驭的复杂局面时,不自觉地转向追求相对容易量化、短期见效的“显绩”和“数量”,以此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捷径”,这是能力恐慌引发政绩观扭曲的典型表现。三是体制机制根源—考核导向有偏差,制度保障

以上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如有疑问,请联系本站客服。

阅读全文

如需阅读全文或下载源文档,请您点击网站右上角登陆按钮进行登陆,不便之处,还请谅解。

上传文稿交换获取

推荐阅读

  1. 1.“90”后组工干部竞赛一等奖文章8篇:立的是志、书的是魂、写的是心!
  2. 2.一名干部的十年感言:“同事提拔”的“酸”,“领导肯定”的“甜”,“熬夜加班”的“苦”,“工作缠身”的“辣”
  3. 3.实干笃行担使命 砥砺奋进新征程 奋力夺取海南农垦高质量发展新胜利 ——在2024年海垦集团工作会议暨第二届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4. 4.中国铁建总裁王立新在2024年工作会暨三届四次职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5. 5.中国铁建董事长、党委书记戴和根在2024年工作会暨三届四次职代会上的讲话
  6. 6.【产投集团】以“突破”赢未来:党委书记、董事长在公司2023年度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7. 7.如何打造金句,我总结了4个特征和4种句式
  8. 8.中国铁建总裁庄尚标在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9. 9.中国铁建董事长、党委书记汪建平在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10. 10.中国南方电网孟振平同志在公司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基层基础基本技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排行

关注我们

  1. 微信服务号

  2. 联系客服

    (文本君·搜搜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