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
2020年4月22日,******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调研时强调,国有企业要在推动复工复产、保障国家战略物资供应、加快转型升级中发挥“压舱石”作用。明确提出“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指示,赋予“四新”引领发展战略新的内涵。此次调研不仅体现了党**对陕西制造业的高度关注,更体现了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可控能力的战略部署。
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重型汽车制造企业,陕汽自1968年建厂以来,始终承担着国家军用越野车与重型商用车的核心生产任务,是国家“一五”以来布局的军工骨干企业之一。近年来,面对“双碳”战略、产业变革与全球竞争新局面,陕汽坚定推进产品高端化、动力多元化、制造智能化和治理现代化,打造出以X3000、X5000、X6000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重卡平台,率先完成氢燃料电池重卡、L4级智能驾驶重卡、天然气重卡等系列化商用化突破,成为我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领军者。
在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陕汽不仅代表了中国重型车工业的系统集成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更以其“整车带动零部件、产业带动区域、技术带动标准” 的全局能力,发挥着引领西部先进制造集群崛起的“链主”作用。深入调研陕汽,不仅有助于总结新时代国企改革与转型的典型经验,更能为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走出一条“自主、安全、绿色、开放”的发展新路径提供样本支持。
发展历程与能力构成
陕汽作为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性国有企业,见证了中国重型汽车产业从“军工起步”到“市场化崛起”,再到“智能绿色”转型的时代脉络。
(一)军工血脉:起源于国家战略任务。
陕汽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五一一工厂,1968年在西安成立,承担的是为解放军研发、制造重型越野军用车的任务。20世纪70年代,陕汽研发出我国第一代8吨级军用重卡SX215型,实现国产重型军用车辆的从无到有。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逐步转为军民融合体制,开始为地方市场开发重型载货车、牵引车和工程车,产品应用于公路建设、矿山运输、石油勘探等多个行业。
这一时期,陕汽形成了“整车+底盘+关键零部件”的全链条制造能力,为
后来拓展商用车业务奠定了完整的产业基础。其产品以可靠性强、通过性高著称,在西北、华北等复杂地形地区形成口碑优势。
(二)市场化改革:跻身全国重卡主力
军。20世纪90年代末,陕汽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逐步确立了以“陕汽重卡”为核心品牌、以商用车整车制造为主业的发展模式。2002 年,陕汽与德国MAN公司达成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发动机、车桥、底盘技术, 使其产品在动力性、节油性、操控性等方面实现大幅提升。同期,公司建成技术中心、试验中心和三大总装基地,初步形成年产20万辆整车、15万台发动机、10万套车桥的生产能力。
至2010年前后,陕汽已经成长为中国五大重型卡车生产商之一,市场份额稳居全国前列。其主打产品“德龙”系列在煤炭运输、高速物流、港口牵引等细分领域表现突出,成为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产重卡品牌之一。
(三)转型升级:迈向新能源与智能化。
进入“十四五”以来,陕汽围绕“双碳”战略和产业智能化趋势,主动进行深度结构调整,确立了“以整车为核心,以新能源与智能驾驶为方向”的发展战略。企业在氢燃料电池、纯电动、LNG重卡领域持续投入,建成覆盖整车、燃料电池系统、电控系统、电驱桥等全链条的新能源重卡平台,并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示范运营项目。
特别是在智能驾驶方面,陕汽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工大、中车时代等机构,构建L2至L4级智能驾驶重卡产品矩阵。2022年,陕汽发布中国首批L4级港口智能牵引车,具备车道保持、自动泊车、智能调度等功能,现已在天津港、连云港等地批量示范运营,标志着我国重卡领域迈入自动驾驶商业化初阶段。
同时,陕汽全面推进“智造升级”,新建数字化总装车间,部署MES、ERP、SCA党A等系统,实现全过程可视化生产管理和质量追溯。通过部署工业机器人、自动AGV、云端仿真等手段,总装效率提升30%,人均产值提升超3倍,为打造“灯塔工厂”奠定基础。
(四)能力构成:构建“整车+零部
件+生态”体系。目前,陕汽已形成以整车研发制造为核心,以动力系统、车桥、车身为支撑,以供应链集成、远程运营服务为延伸的完整能力体系。
整车能力:年产能达30万辆,产品涵盖柴油车、天然气车、纯电车、氢燃料车等多个平台,主力车型X3000、X5000、X6000广泛服务于干线物流、冷链运输、矿区作业、军用越野等高强度工况。
关键零部件自主配套:拥有陕西通家车桥公司、汉德车桥、法士特变速器等核心企业,实现关键零部件95%以上国产化,并具备根据不同市场适配差异化动力系统的能力。
研发与试验体系: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西北重卡智能研究院、燃料电池实验中心,具备整车风洞试验、碰撞试验、智能控制仿真、寒区/高原极端环境验证能力。
服务与平台能力:打造“陕汽云”大数据平台,实现从车辆出厂、调度、运行到维保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累计接入车辆超过60万辆,广泛应用于干线物流、港口运输、城市环卫等场景。
(五)总结评价。回顾其发展历程,陕汽不仅在产能规模、产品谱系与市场覆盖上已跻身国内第一梯队,更凭借在新能源、智能网联、军民融合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系统性布局,成为中国重型车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为西部区域的龙头企业,陕汽还发挥着“整车带链、链带区域”的典型示范效应,是支撑西部先进制造崛起和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支柱。未来,随着整车产业链深度融合、平台化协同深化,陕汽将在国家“双循环”战略格局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智能制造与技术体系升级路径分析
面对智能化与电动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陕汽将智能制造作为构建新型竞争优势的核心抓手,围绕“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智能运营”三大路径,积极打造贯穿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全过程的数据驱动型制造体系。
在西安泾渭工业园,陕汽建设了国内领先的“5G+智能制造”工厂,智能化总装车间基于柔性化设计理念,引入工业机器人、AGV物流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等设备,整合MES、ERP、WMS等系统,构建全流程一体化数据平台,实现订单驱动下的个性化装配与全过程协同。投运后, 平均节拍缩短30%,一线员工减少40%,人均产值提升3倍,交付合格率达98%以上。
同时,陕汽打造“陕汽大脑”智能网联平台,累计接入车辆60余万辆,提供远程诊断、能耗分析、驾驶行为评估、智能调度等多项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通过自研EEA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打通动力、控制、底盘各域协调,支持OTA升级与远程控制。
在自动驾驶方面,陕汽自主构建L2至L4级产品矩阵,2022年推出中国首批L4级港口智能牵引车,具备自动泊车、车道保持、路径规划等功能,已在天津港、连云港等地商业化运营,迈出重卡自动驾驶实用化关键一步。
在核心控制系统上,陕汽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等机构开发“天衍”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数据+算法”模型调度整车控制策略,2023年,L2+智能驾驶控制器实现商品化落地,在快递物流等场景中实现批量交付。
(一)建设以智能总装为核心的“黑灯工厂”。近年来,陕汽在西安泾渭工业园投资建设全新的“智能制造总装车间”,该车间基于柔性化设计理念, 引入大量工业机器人、AGV智能物流车、自动化立体仓库、数字焊装与涂装线, 实现整车总装、车架装配、车桥合装、电控集成等关键环节的高度自动化与可视化管理。
智能总装车间全面部署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WMS
(仓储管理系统)等数字系统,构建起数据采集、设备控制、质量追溯、能源监控一体化平台。通过二维码+物联网+边缘计算的手段,实现“一个订单流转一台车”的个性化生产与全流程协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交付响应速度。
企业数据显示,该智能车间投入运营后,平均生产节拍缩短30%,一线员工数量减少40%,人均产值提升约3倍,产品一致性、交付合格率达到98%以上。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该车间展现出强大的无人化运行与远程调度能力,成为“抗疫不停产、稳链保供”的标杆项目。
(二)智能网联平台构建整车数字生态系统。在智能网联方面,陕汽积极打造“陕汽大脑”平台,构建以车联网为基础、以运营服务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数字生态系统。目前,平台已接入运营车辆超过60万辆,涵盖远程监控、智能调度、预警保养、能耗分析、驾驶行为评估等多功能模块,成为陕汽同用户之间高频交互与数据闭环的核心桥梁。
在产品层面,陕汽已实现整车与域控制器、车载TBOX、电子后视镜、自动泊车、驾驶员监控系统(党MS)等智能终端的深度集成。依托“车—云—人”协同架构,公司自主开发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平台(EEA),完成动力域、控制域、底盘域的统一调度与OTA升级支持,具备大规模智能重卡远程控制与维护能力。特别是在港口、矿山、物流园区等封闭/半封闭场景,陕汽推出L4级智能驾驶重卡,配备多传感器融合算法、V2X通信模块、路径规划与仿真控制引擎,已实现低速无人化运行、障碍识别、自动泊车等功能,助力中国重卡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
(三)核心技术平台持续迭代升级。为支撑智能制造与智能产品双线发展, 陕汽持续加大在核心技术平台方面的投入。
一是动力系统平台升级。依托陕汽动力、汉德车桥、法士特变速器等控股企业,构建起柴油、天然气、电驱动、氢燃料四大动力平台,通过扭矩智能调节、热管理优化、能量回收等手段提升系统效率。
二是智能控制系统自主开发。陕汽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智能重卡联合研究中心”,专注于CAN总线调度、控制策略仿真、电磁兼容性设计、智能制动控制等方向研发,2023年自主开发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已通过工业级
以上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如有疑问,请联系本站客服。
如需阅读全文或下载源文档,请您点击网站右上角登陆按钮进行登陆,不便之处,还请谅解。
(文本君·搜搜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