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聚焦国家发展大计,擘画未来蓝图。两会期间,******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时,多次提到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命题,比如在江苏团,***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要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下面,围绕“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对******在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进行阐释解读。
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让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更加澎湃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更加需要扭住创新“牛鼻子”,下好改革“先手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对物质技术基础的要求更高,必须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完成这一任务,关键是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科技创新: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的**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的二十届三中QH作出的重要部署。******多次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次,***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一是探索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比如,可以将科研成果质量、实际应用价值、团队协作贡献等纳入评价体系。多维评价体系还要兼顾各领域各学科的不同情况,对于基础研究人才,可以侧重考量其原创性成果;对于应用研究人才,突出横向课题经费和技术转化效益;对于工程技术人才,则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构建鼓励长效探索机制。比如,可以参考一些资助机构或基金推行的“科技人才而非传统项目”的资助模式,资助优秀学者,给予相对自由选题的权力,并实行长期滚动资助,不设阶段性考核指标,允许科研人员根据研究进展自主调整方向。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下的科研人员在顶尖科技期刊发表科研成果数量比传统项目制高出不少。三是营造激发科研创新的生态环境。在管理体系方面,探索构建以信任为前提的“放管服”科研服务模式。在人才服务保障方面,成立人才服务专班,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为科研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
以上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如有疑问,请联系本站客服。
如需阅读全文或下载源文档,请您点击网站右上角登陆按钮进行登陆,不便之处,还请谅解。
(文本君·搜搜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