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辩证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

2024-02-06 16:22:02 | 阅读 : 289收藏文章

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是围绕“一条道路、两个轨道”全面展开的。“一条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轨道”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协调推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成功推进和全面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重要范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D的一系列纲领性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次作出系统阐发。我们从中可以历史地、深入地、科学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和科学定位。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前提: 

走自己的路

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与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课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否则就缺乏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1984年,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文选》第3卷,1993年,第63页)1988年,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曾说,过去我们照搬苏联搞的社会主义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真正解决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参见《文选》第3卷,1993年,第261页)1989年,会见苏共中央戈尔巴乔夫时指出,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多年来都存在一个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D展开过激烈争论,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参见同上,第291页)实际上,早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就曾谈到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1960年,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会见时,曾这样感叹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对于政治、军事,对于阶级斗争,我们有一套经验,有一套方针、政策和办法,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去没有干过……还缺乏知识,还缺乏经验,就算开始有了一点,也还不多。”(《文集》第8卷,第301页)

理论认识的正确与偏颇会直接影响到实践上的顺利与曲折。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功,归结起来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思想的指引下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开创出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75年2月,在接待萨莫拉·马谢尔率领的莫桑比克友好代表团时,应对方要求介绍中国革命与建设情况,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自己走出来的路是最可靠的路。”(《年谱[1975—1997]》上,第20页)改革开放后,更是非常鲜明地主张“走自己的路”。1982年9月1日D的十二大召开,在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文选》第3卷,1993年,第3页)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D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D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2021年a,第13页)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实践、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等六个阶段。其中,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象征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前景。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D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和突出特点,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靠“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D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的回答。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整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D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曾在一系列纲领性文献中有过多次重要表述。梳理和分析这些纲领性文献的重要表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轨迹,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如前所引述,在D的十二大上,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纲领性表述。而在1984年,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指出:“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文选》第3卷,1993年,第54页)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深刻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而且深刻地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同时也深刻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和历史启示,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上,第3页)。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内在联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紧密联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何时开始的时间问题。从历史发展看,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还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都不是从D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更不是从D的十二大开始的,而是从中国共产D成立以来就开始的,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D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从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迪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必须始终一贯坚持的实践准则和行动指南。虽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偏差和失误,甚至有过偏离,但这并不能也不宜否定中国共产D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性,否则就容易割断、支离甚至肢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性,导致否定中国共产D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连续性。所以,D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只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恢复而不是形成D的正确思想路线。D的正确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已经形成。坚持中国共产D的正确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成功和胜利;背离中国共产D的正确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出现曲折。

第二,“走自己的道路”(同上,第3页)。这是中国共产D对自身从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深刻历史总结,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明了的宝贵经验。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以西方为模板,走的是“西方的路”;中国共产D成立后,早期走的是“俄国人的路”。坚持“走自己的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总结,唯有坚持“走自己的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选择。“走自己的路”不仅贯穿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而且贯穿着中国共产D成立以来不懈奋斗的历史全过程。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启示中国共产D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必须“走自己的路”。坚持“走自己的路”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特点。坚持“走自己的路”,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D自成立以来不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统一性;深刻体现了我们D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的历史连续性。也正是在这一重要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上,第3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发的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也不是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践的社会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和其他主义,而是与中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所说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龚育之,第120页),但是它的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性质却是不可动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是“有中国特色”,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比喻成一艘远航巨轮,那么“社会主义”就是这艘巨轮的方向盘、指南针和航标灯,“中国特色”就是这艘巨轮的具体实际。“建设”一词与“革命”一词相对应,两者并不是相互分离、毫不相干的两段历史,而是相互连贯、递进发展的两段历史。“革命”是“建设”的前提、基础和奠基礼,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是“革命”成功后的目的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归宿,同时也只有在“革命”成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因此,理解中国革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不能隔断、分离“革命”与“建设”之间的深层历史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以“革命史”否定“建设史”,或者以“建设史”否定“革命史”,从而把中国共产D的历史看成是两段互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的历史,是极端错误和极具危害的。

第四,“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文选》第3卷,1993年,第3页)。所谓“历史经验”,是指对过去历史实践中的思想和认识再一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面的经验总结,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成果,是已经到历史实践中去、又从历史实践中来,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而得出的正确思想认识。“基本结论”是其他结论和认识的基础与根本,舍此便不可能有其他的结论和认识。所说的“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显然不仅仅是指自D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D的十二大的短暂几年历史,其意应该包括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时段,甚至包括中国共产D自成立以来的历史时段。从理论上和历史上讲,“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D自成立之所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共同经验的历史总结。只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中去深刻认识“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

以上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如有疑问,请联系本站客服。

阅读全文

如需阅读全文或下载源文档,请您点击网站右上角登陆按钮进行登陆,不便之处,还请谅解。

上传文稿交换获取

推荐阅读

  1. 1.中国铁建总裁王立新在2024年工作会暨三届四次职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2. 2.中国铁建董事长、D委书记戴和根在2024年工作会暨三届四次职代会上的讲话
  3. 3.【产投集团】以“突破”赢未来:D委书记、董事长在公司2023年度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4. 4.如何打造金句,我总结了4个特征和4种句式
  5. 5.中国铁建总裁庄尚标在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 6.中国铁建董事长、D委书记汪建平在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7. 7.中央八项规定丨80条违规例子清单
  8. 8.中国南方电网孟振平同志在公司基层D支部建设和基层基础基本技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9. 9.公文序号使用规范丨公文如何用序号表示结构层次
  10. 10.【公文中心汇编-1647期】2023年团建会议、单位团建会议相互批评意见集锦(500条)

文章排行

关注我们

  1. 微信服务号

  2. 联系客服

    (文本君·搜搜文稿)